2021年9月24日 星期五

TKS底價1.36億 奪紅磡舊樓業權,昌華街分兩地盤 最早2028年落成

晨早新聞 ☀

TKS底價1.36億 奪紅磡舊樓業權

由3名「八十後」專業人士集資組成的TKS投資集團持有大部分業權的紅磡新柳街2A及2B號和高山道26號舊樓,在周五(24日)舉行強拍,在無競爭對手下,成功以底價1.36億元統一業權。

上述物業的地盤面積約1910方呎,現狀為一幢於1958年落成的6層高商住樓宇,TKS投資集團僅餘一個舖位未能購入。資料顯示,「影帝」梁朝偉今年4月以1350萬元將新柳街2A號地舖售予大業主,持貨約8年賬面虧損約150萬元或10%。
第一太平戴維斯估值及專業顧問服務董事總經理陳超國稱,TKS投資集團統一上述地盤業權後,將會與早前購入的相連地盤合併發展,估計可建一幢總樓面逾3萬方呎的商住物業,預料2023年推售。
 
市建長沙灣兩項目 料供1830戶
兼善里舊樓收購涉百億 可重建千單位

市區重建局(下稱市建局)近年積極透過地區性規劃等方向,重建舊樓時一併探討改善鄰近環境的可行性,周五(24日)一口氣啟動兩個位於長沙灣區的重建項目,其中局方曾指單計用作收購、估算金額已達約100億元的長沙灣兼善里兩列舊樓,落實納入重建計劃,預計可建約1000個私人住宅單位,將成為市建局成立以來旗下於深水埗和長沙灣一帶最大型的項目,市建局並一併決定重建鄰近的長沙灣體育館等,兩個項目合計可提供約1830伙,以及全新的體育館等設施,預計2028至2033年分階段落成。

市建局最新啟動的兩個項目,包括兼善里/福華街項目(下稱兼善里項目),佔地約7.94萬方呎,涉及兼善里一帶兩列共90個街號的9層高舊樓,建於1959年,樓齡達62年,市建局估計上址不少單位有劏房,現時有約2100個家庭共約4410人居住,另有約120個地舖,樓宇狀況普遍失修。
項目將重建為商住項目,總樓面面積59.74萬方呎,包括約1000個私人住宅單位,以及約9.96萬方呎商業樓面面積,預計2031年落成。以此計算,其單位數目將超越提供約876伙的深水埗愛海頌,成為深水埗和長沙灣一帶單位數目最多的市建局項目。
昌華街分兩地盤 最早2028年落成
同步啟動的另一個項目為昌華街/長沙灣道發展計劃(下稱昌華街項目),全屬政府土地,分為兩地盤,位於昌華街和長沙灣街交界的長沙灣體育館和毗鄰花園定為地盤A,對面路政署臨時工地,連同長沙灣徑休憩處等則為地盤B,總佔地20.51萬方呎。
根據市建局的構思,地盤B將率先發展,由市建局興建1幢綜合大樓,把長沙灣體育館重置和升級原有設施,提供羽毛球場、籃球場、健身室和兒童遊戲室,並會「一地多用」,同時提供社會福利設施和地區康健設施等,估計2028年落成。體育館重置後,地盤A將用作興建住宅,提供約830伙,並設有社區設施和地下停車場,提供190個私家車泊位。
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今年6月於網誌中提及,假設住宅自住業主可獲每方呎約1.8萬元的收購價,單是收購兼善里範圍樓宇所涉及的收購及補償支出,將會接近100億元。市建局總經理(規劃及設計)關以輝說,現時兼善里舊樓的地積比率已達8.12倍,剩餘的地積比率只餘0.88倍,欠重建誘因,單是重建兼善里項目會造成嚴重虧損,對市建局財務帶來沉重的財務負擔,若兩個項目一併啟動,可增加兼善里項目的可持續性。
備安置補償 合資格租戶可入住公屋
關以輝補充,昌華街項目可提供的政府、機構或社區樓面逾40.9萬方呎,較現時的同類樓面多約32倍;兩個項目將涉及興建兩條分別橫跨昌華街和長沙灣道的行人天橋,連接兼善里和長沙灣道一帶。
市建局周五起開展凍結人口調查,稍後將舉行簡報會,向受影響居民等講解計劃內容。雖然項目有大量的劏房單位,市建局總經理(收購及遷置)唐溢雯指出,市建局的安置補償政策中,包括與房屋委員會及香港房屋協會有協議,可以讓合資格的租戶入住出租公屋單位,地區和單位面積等亦有選擇。
當區區議員覃德誠強調,兼善里項目內的舊樓不少劏房有喉管誤駁等問題,導致出現倒灌,衞生環境惡劣,進行重建才可根治問題,惟他關注該項目涉及的劏房數目眾多,或對公屋輪候冊等造成壓力。

2021年9月22日 星期三

星島日報】曰,恒基紅磡打造大型住宅地標

星島日報】曰,恒基紅磡打造大型住宅地標。近年市區大規模舊樓重建項目陸續上馬,其中,恒基已完成併購的紅磡黃埔街一帶百億元舊樓重建王國,涉及總樓面逾100萬方呎,提供約2600伙,是歷來最大型私人發展商舊樓重建計畫,預期年內將會分階段推出應市,首期最快年底登場,涉及300伙,未來黃埔街一帶舊樓林立的面貌勢將大變天。

23 Sep 2021

2021年9月18日 星期六

九龍塘豪宅地下周五標售,估值15億

【大公報】報導,九龍塘豪宅地下周五標售,估值15億。政府即將公布下季的賣地計劃,昨日將本季餘下的九龍塘豪宅地,安排在下周五正式招標出售,市場估值約13億至15億元。該幅豪宅地位於廣播道79號,前身為港台教育電視大樓,後交與教育局作辦公室之用,政府現收回該地,並將招標出售,下月22日截標。地皮的地盤面積約2.3864萬方呎,屬純住宅用途。
18 Sep 2021

2021年9月10日 星期五

灣仔摩理臣山道半世紀舊樓申強拍,估值1.67億,屬「千年地契」

【HK01】謂,灣仔摩理臣山道半世紀舊樓申強拍,估值1.67億,屬「千年地契」。財團就灣仔摩理臣山道29號仁誠大廈,向土地審裁處申請強拍,物業現時估值約1.67億元,申請人已持有超過九成業權。上述摩理臣山道29號仁誠大廈於1969年落成,樓齡約52年,現為一幢10層高的商住物業,地下為舖位,樓上為一梯兩伙的住宅樓層。該宗強申請人現已持有大廈業權約91.3%,餘下4樓及5樓A室兩個單位尚未成功收購。
11 Sep 2021

2021年9月9日 星期四

恒地近82億奪庇利街重建項目



【大公報】報導,恒地近82億奪庇利街重建項目。被市場認為價值達百億元的市建局土瓜灣庇利街/榮光街重建項目,由最富收購舊樓經驗的恒地(00012),以貼近市場估值下限的81.89億元投得
權,為該公司在紅磡及土瓜灣區增添逾71萬方呎樓面儲備。萊坊執行董事林浩文認為中標價尚合理,且對將來該局推出同區其他項目具參考作用。他估計該項目將來落成後的單位賣價每呎約達2.5萬元。

10 Sep 2021

2021年9月7日 星期二

盧華家族申強拍,九龍城舊樓值逾億

大公報】報導,盧華家族申強拍,九龍城舊樓值逾億。投資者盧華家族因要補地價而擱置重建多年的九龍城南角道舊樓,在樓市將展開新一升浪下,有意重啟發展,現就其中南角道43及45號舊樓,向土地審裁處申請強拍令,現市值估價逾1億元。盧華家族多年前收購南角道43至51號舊樓,並計劃重建為1幢26層高商住大廈。惟因舊樓所涉的5個地段,地契內容均涉只可建一所房屋(one house)的條文,政府認為若重建時,須換地改契及補地價,盧華家族不服,2013年興訟至終審法院終敗訴後,暫停重建計劃。

9 Sep 2021

俊和奪市建槐樹街項目上蓋合約

信報】稱,俊和奪市建槐樹街項目上蓋合約。市區重建局大角咀槐樹街重建項目,將成為全港首個以混凝土「組裝合成」建築法(MiC)興建的私人住宅項目,該項目的上蓋工程合約由俊和建築投得,昨天舉行上蓋工程合約簽署儀式,由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及俊和建築署理行政總裁馬寶狄主持。該項目提供69伙,預計2023年第四季落成。

8 Sep 2021

2021年9月2日 星期四

土瓜灣蛻變,市區重建重鎮

【文匯報】報導,土瓜灣蛻變,市區重建重鎮。今期《置業安居》來到昔日九龍區的「配角」土瓜灣。那些年,由於未有鐵路通車,加上該區業權分散,令整個土瓜灣的重建步伐相對緩慢。今天走進社區,仍然會發現不少老舊建築物被時間凝固,像著名的土瓜灣十三街、鄰近一堆工廠大廈及馬頭圍道一帶舊樓等。但隨着港鐵屯馬綫開通後,土瓜灣正式擔正做「主角」,發展勢必提速,單計市建局於區內已有超過11個重建地盤,私人財團四處收購,估計未來10年將迎來全面蛻變。

3 Sep 2021

2021年9月1日 星期三

強拍10年304申請 土審處完成8成195宗提交後 2年內完成處理

強拍10年304申請 土審處完成8成

195宗提交後 2年內完成處理

 立法會會議昨日就強拍申請數字向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提問,而黃偉綸以書面回覆指,據司法機構表示,自2011年至本年7月31日,土地審裁處合共接獲304宗強拍申請。

而就上述304宗申請,土地審裁處已完成處理246宗(約81%),其中113宗獲發出強制售賣令,另約54%,即133宗則被終止、撤銷、駁回或循其他途徑達成和解。此外,有58宗申請仍在處理中。

同時,在246宗案件中,有195宗,即約80%均在申請提交後2年內完成處理,當中有109宗申請在逾1年,但不超過2年內完成處理,而有86宗在1年內完成處理。


此外,有38宗或約16%個案需時逾2年,但不超過3年,另有13宗,即5%個案需時逾3年。

定富街舊樓申強拍 估值3.6億

黃偉綸表示,當案件涉及大量少數份數擁有人,尤其是當中部分人沒有法律代表,或需更多時間就少數份數擁有人提出的爭議進行聆訊及裁決等因素,案件會需要較長的時間,以進行更多較長的審訊,及撰寫判案書。

另一方面,土地審裁處再接獲新強拍申請,物業為觀塘定富街45至63號舊樓,現收購財團持有不少於9成業權,市場估值近3.6億元。

該申請由119 Limited提出,公司董事包括CHOI, TAK SHING及馬偉業,兩人過往曾替萬科香港併購深水埗海壇街舊樓地盤,故料背後財團為萬科香港。

上述舊樓地盤面積約7,595平方呎,若以地積比率9倍重建,具潛力重建成總樓面面積約6.83萬平方呎的商住項目。

作者:潘淑盈


2 Sep 2021


經濟日報